6月23日8時58分,歷時1小時38分鐘,由中鐵九局承建的四平市南湖立交橋經逆時針轉動87.5度,兩端梁體實現毫米級誤差的精準對接,創造了國內橋梁轉體施工技術的“四項之最”。
該橋是該橋采用塔-梁-墩全固結體系,梁體主跨采用鋼箱梁,邊跨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橋面布置雙向6車道,總寬36米。斜拉橋重量達到2.35萬噸,位居國內同類橋梁前列。
該橋為鋼砼混合梁非對稱獨塔轉體斜拉橋,采用大量新工藝、新工法,施工難度極大,創下了國內同類型橋梁轉體施工技術的“四項之最”:一是轉體斜拉橋索塔凈高度國內最高,達到100米,可縱覽整個四平城市景觀;二是同類型轉體斜拉橋懸臂國內最長,總長為145米;三是一次性跨鐵路樞紐編組站股道最多,自西向東依次跨過既有鐵路編組站、京哈鐵路上下行線等共15條既有鐵路;四是同類型斜拉橋球鉸直徑工業領域最大,直徑達4.7米。
由于該橋多項施工技術此前國內均沒有成熟施工經驗,加之轉體下方為東北鐵路大動脈京哈鐵路及四平站樞紐編組場等多條運營鐵路,此次封鎖施工等級為鐵路內級別最高Ⅰ級施工,安全風險極大,在封鎖98分鐘時間內,11家鐵路單位配合施工單位完成轉體,屆時東北鐵路大動脈京哈鐵路上下行將停止所有列車運行,同時四平站編組場也將停止所有列車編組作業。
中鐵九局二公司四平市政項目部為確保轉體施工安全質量,多次召開方案論證評審會,不斷優化施工方案,為橋梁順利轉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項目部十分注重先進科技運用,在轉體過程中,使用兩臺測量機器人進行實時監控,根據梁體的浮動、索塔的垂直度和轉動的速度等數據進行及時調整,保證轉體過程中橋梁狀態穩定。在鋼箱梁生產制造及安裝過程中,從前期技術準備到生產加工制造,再到現場安裝施工,采用全過程信息化與智能化管理。通過SigmaNEST智能套料軟件將BIM模型數據通過轉換后,直接用于車間數字化生產,結合數字化套下料、機器人智能焊接、基于測量機器人的高精度智能安裝定位等多項技術,實現了鋼結構的數字化與智能化生產管理和高精度智能化鋼構件安裝。通過與有關單位技術合作、BIM模擬施工計算等方式開展科研攻關,先后完成科研成果2項,開發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9項,形成省級工法3項,發表國際期刊論文2篇,國家核心期刊論文10余篇,對于今后國內外同類型施工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四平市南湖立交橋轉體橋梁的順利完成,為整座橋梁建成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并將成為四平市具有地標意義的建筑,為“英雄城”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同時,該橋還是市民關注度極高的民生工程,紫氣大路(南湖立交橋所在)是貫通鐵東鐵西的交通干道,全面通車后,四平市鐵東到鐵西車程將由目前的繞行中央大道或六孔橋路的50分鐘縮短到10分鐘,對緩解交通擁堵矛盾,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城市道路整體交通水平,促進城市擴容升級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