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分別于3月5日上午、3月4日下午在京召開。來自中國中鐵的秦順全、高宗余、韓永剛、王杜娟、喻渝、王足剛等6名同志作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加全國“兩會”。他們不負重托、認真履職,為行業發聲,為國家獻策,在此次盛會上發出鏗鏘有力的“中國中鐵聲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鐵首席科學家秦順全表示,我國鐵路橋梁建設現有技術還不能滿足未來發展需求,因此要進一步完善大跨度鐵路橋梁設計理論、創新橋梁結構體系、研發新型高效橋梁結構和高強復合材料,研發新型施工裝備和與之配套的施工工藝。同時,迫切需要強化橋梁綠色建造技術創新,并將智能建造與綠色建造相融合,從材料、結構、施工裝備及工藝等方面進行提升,做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從而實現橋梁建造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集約型向智能綠色轉型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鐵首席科學家、中鐵大橋院首席專家高宗余表示,作為橋梁科技工作者,我們要牢記“國之大者”,把服務國家戰略作為核心使命,錨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高速鐵路大跨度橋梁創新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為新起點,以“橋梁智能與綠色建造全國重點實驗室”為平臺,以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為路徑,開展橋梁科技創新和工程實踐,推進橋梁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為交通強國建設、“一帶一路”乃至世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出更大貢獻。
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四局總經理韓永剛表示,推動高鐵“智能建造”,既是實現智能高鐵V2.0發展目標的必要條件,也是培育大交通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中鐵四局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升級,不斷探索、實踐鐵路項目的智能建造技術和高端工程裝備,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質生產關系,努力打造中國高鐵智能建造的“示范線”和“樣板段”,讓中國高鐵更安全、更綠色、更高效、更智能。
全國人大代表、中鐵高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杜娟表示,目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主要存在“維權難”和“轉化難”兩大問題,解決上述問題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在知識產權案件的實際審判中,適當縮短專利侵權案件審理周期,降低專利維權的時間成本及市場損失。二是建議通過調研將部分高校知識產權收益政策推廣,比如以效益提成逐年提取收益等更可行的方案,激發專利權人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二院副總工程師喻渝表示,中國鐵路要繼續領跑世界,需要在以下五個方面持續發力:一是在裝備技術方面,要重點推動更高速度輪軌技術研發,強化先進載運裝備技術研發,加強現代工程裝備技術研發,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在工程建造技術方面,要強化工程建造技術攻關,提升工程建造水平,進一步加強在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鐵路工程建設防災減災技術研究應用;三是在智能化應用方面,要推動智能設計、交通運輸大數據共享等前沿技術與鐵路領域深度融合,加強智能鐵路技術研發應用;四是在綠色環保方面,深化能效提升及能源供給技術研發,加強生態環保與修復技術研發,提升污染綜合防治技術水平;五是在運輸服務方面,要持續推動旅客運輸服務技術創新,加快貨物運輸服務技術升級,深化運輸效能提升技術研發,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出行和物流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六局豐橋公司石家莊項目部副經理王足剛表示,建筑業的現代化,智能建造、綠色建造、數字建造是必由之路。對此在政策上應鼓勵和支持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更新改造,并加以推廣使用。作為建設施工單位,要將先進的數字技術與施工深度融合,根據現場實際有計劃地參與到智能設備、新型材料和先進技術的研發中,讓智能建造產業鏈更具實用性和實效性,促進產業整體升級。